公司动态 行业动态

吴玉韶:把握银发经济发展新机遇
来源:  发表时间:2024/2/29 15:57:56


        《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 

        据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研究报告》预计,在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增长速度背景下,到2050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为49.9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为35.1%,占GDP比重为12.5%。
智慧养老如何助力破解传统养老的堵点与痛点?当下如何把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专访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   吴玉韶

双轮驱动

Q: 为什么要重视发展银发经济?

吴玉韶:一方面,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老龄社会是全新的社会形态,今后几乎所有产业都要面向老龄化做细分,通过精准划分人群,实现专业化、连锁化服务和供需对接。 
        另一方面,当前规模不断扩大的老年人口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的消费群体,养老生活所需要的大量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享受型的服务,需要由市场和社会提供。银发经济已迎来广阔发展空间和全新发展机会。伴随我国银发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银发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容,将进入政策和需求“双轮驱动”的重要机遇期。

Q: 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期?

吴玉韶:当前,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必须统筹谋划、标本兼治、多措并举,突出重点,着力推动新时代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先,有一些认识误区需要澄清,即把老年人视为被照顾对象,当作社会的负担和包袱。衰老和功能衰退是缓慢渐进的过程,只有高龄和患病的老人需要照顾,在老年人群体中只是一小部分。新时代养老应由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转变,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 
        因此,要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等新理念。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一号文件指出,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银发经济既包括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也包括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所以,新时代智慧养老的服务对象不只是少部分高龄失能老年人,而是要着眼全体老年人的美好老年生活。
发展银发经济应当以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老年人不只是被动接受服务的客体,也是主动提供服务的主体,我们不能只考虑老年人之“用”,而要更多考虑如何“用”好老年人。一个充满活力的老龄化社会,必将激发起亿万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生活消费需求,形成新的巨大的银发消费市场。 
        其次,银发产业是一个涉及众多行业的产业体系的统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独立的产业部门,需要聚焦问题、突出重点,做好发展规划,强化政策协同,加快配套政策的完善与优化。特别是对于那些属于老年人基本需求,并且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属性比较强的产品和服务,如照料护理、康复服务、老年教育、养老机构等,政府可考虑在税费、补贴、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第三,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本身也是一个大市场。必须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快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强化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建议建立银发经济市场准入制度,树立行业标准和规范,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监督,最大限度地打击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


应对挑战


Q: 进一步拓展智慧养老市场还面临哪些难点与挑战?


吴玉韶:2035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短、规模大、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从国内具体情况看,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1万个,床位518.3万张,床位使用率不到50%,入住的老人不足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1%。同时,在4000多万失能失智老人中,只有不到5%进入养老机构,95%是居家养老。而根据全国老龄办第四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超过90%的老年人主要照料者是家庭、配偶、子女,其余才是保姆和家政。 
        这三方面的数据说明:在我国,居家养老仍是最重要的养老模式。 
        从趋势来看,随着家庭小型化和功能弱化,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是必然的。家属照料老年人的比重一定会下降,而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一定会上升,一升一降是养老的大趋势。这种养老模式面临三大难点:
一是需求多样化、复杂化、差异化、分散化。我国养老服务概念内涵外延很广,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类型有数十种之多。同时,老年人需求差异很大,难以标准化、模块化,这是养老服务难以市场化的重要原因。有的需求频次较低,如夜间服务、下楼服务,难以形成市场规模;有些需求难以市场化,但需求又很旺盛,如社交、陪伴;有些需求意愿高,但受消费意愿和习惯影响,老人对此的购买意愿低。 
        二是从供给侧来看,助餐、助洁等专业性较低的服务多,专业性较强的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的服务少。能够真正把专业服务送到失能失智老年人家里床边的服务少,“走出来”(到养老服务中心等集中场所)的服务多、“送进去”(进入家庭)的服务少。政府扶持的政策性服务多,市场化服务少。有的地方现在做居家养老服务的90%以上是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服务占比很少。同时,居家养老服务具有近身性特征,送到老年人家庭里的服务成本高,家庭服务场所的特殊监管难度大。 
        三是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没有明确性质,拉高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明确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公共服务设施。因此,由企业租赁养老服务设施,一方面容易形成“邻避现象”,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高,服务难以持续。

Q: 《意见》提出要聚焦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将如何赋能智慧养老,助力解决当前养老领域的难点与挑战?

吴玉韶:新兴科技的发展,为优化健康养老资源配置,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带来新的空间和可能。借力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未来在解决养老问题上可能形成“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从需求侧看,未来科技能够通过适老化设施、可穿戴设备等方式在健康管理、生活辅助、康复护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供给侧来看,未来科技能够通过搭建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方式在人员管理以及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许多便利,使以前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发挥合力

Q:随着“一升一降”(家属照料老人比例下降,失能老人入住机构比例提升)成为趋势,从具体实践看,智慧养老如何将老年人“三边”(身边、家边、周边)服务落到实处?

吴玉韶:我们需要新的思路。 
        首先,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是解决难题的重要一步。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软硬件之间、设施与设施之间存在不共享、不互联的问题。政府和厂家、技术和应用场景之间“两张皮”,尚未整合。早期不少城市政府大投入建了养老信息平台,有些还没用就已经落后了,有些没有真正嵌入老年生活,沦为摆设。要加快构建统一的智慧养老平台,推动各种服务设施相互协作,减少重复劳动和信息孤岛等问题,从而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养老服务。 
        利用智慧养老平台,还可以实现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子女或护理人员可通过平台查看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如行动轨迹、生活作息等,及时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照顾;通过平台,老年人可以预约社区的活动,如讲座、健身等,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其次,推动智慧养老设施与传统居家、社区、机构间的有机融合,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比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老年人的居家环境进行智能化改造。安装智能家居系统,实现对室内温度、湿度、光线等的自动调节,使得老年人居住环境更加舒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对门窗、照明等设备的自动控制,提高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 
        第三,加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智慧养老服务,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大的平台公司可以考虑提供整体性一站式解决方案。智慧技术是手段,要真正以老年人为本,读懂老年人需求,与传统的居家、社区等养老场景有机融合,融合度越高的智慧技术越有价值。 
        第四,要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寻找答案,倡导各项服务进行整合和协同。智慧养老服务不是完全的设施重建和系统重构,应该是现有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升级转型。要树立全龄型、大整合、大服务、大社区理念,推动街道和社区两级内的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共享发展,真正打造社区养老共同体,尽可能用街道社区内的资源和力量解决街道社区内养老服务问题。 
        要通过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公共服务的定性以及标准化的配置,有效降低养老服务的成本,这对于实现老年人买得起,企业能够盈利,服务能够持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Q: 针对当下各城市的智慧养老探索,还有哪些提醒和建议?

吴玉韶:智慧养老除了需要技术精度,更需要人文温度。目前有些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技术路线有点走偏,过多强调纯技术和替代。比如,对特殊失能卧床老年人可以设计一个遥控器控制所有,对普通老年人来说,这样的遥控器不见得受欢迎。一些厂家的全智慧全屋解决方案,反而削弱了老人的自主功能。所谓用进废退,老人能做的事要让他自己去做,要提醒相关机构和企业,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的标准是适度、管用,不是“炫技”。 
        开展养老服务最关键的是街道和社区,因此,我建议以街道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运营单位,辐射社区,连片发展,形成规模效应,以此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同时,要制定专门的养老服务招投标办法,重点扶持和培育专业化、连锁化、智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有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破解居家养老服务的难题。 
        总之,进入到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机遇。作为新兴业态,智慧养老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形成稳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


电话
咨询

返回
顶部

0371-60831290